总平面
图纸 © Pu Miao

基地与任务

闵行是上海近郊一个稠密的居住与工业区。本工程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 位于该区内一个城市公园“生态园”中。本中心由公园管理楼及两个接待设施(“苇庄”及“幽僻处”)组成。主要是为满足当地社区希望有带绿化的环境供小型团 体开会休闲的需求。三部分各自有独立入口,设在建筑群西面。

设计概念

1. 庭院传统 
在当前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影响下,业主原要求我们将本工程做成三个独立的小别墅,周围环以草地。我们认为本基地位于高密度城市的公园之中,这种做法将使 该设施的室外空间因过分暴露而无法使用。为此我们借鉴了我国的传统庭院空间,将建筑分成小体块,将室外空间做成内庭院。院墙在本设施与公园之间,以及本设 施中的三个部分之间造成分隔,保证了人们能享受一种为中国人喜爱的休闲方式--在私密的环境中悠然观赏自然。

2. 视觉通道--对传统的批判 
传统庭院的问题是过分闭锁内向,我们为此在院墙上开启了各种洞口以形成视觉通道。使用者能经常一瞥其他庭院以及外面的公园,从而扩大了空间感以及与城市公 共生活的联系。一条南北向小河贯穿本设施的三个部分,成为主要视觉通道。另外还在院墙上做了窄长豁口,以通过多条东西向次要视觉通道。公园管理楼面向城市 道路的一面做成双层外墙,是这一半隔半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 室内外空间配对 
西方建筑传统中多将室内外空间分别处理成两个大块,与上述模式不同,中国人喜爱将每个主要房间都与一个室外空间配成对来服务于一个功能。本设计不仅采纳了这一模式, 而且在现代建筑中发展了它,如为二层的空间也设计了屋顶花园。根据各自不同的功能,在各种配对关系中的每个室外空间同时被赋予不同的形状与气氛。

4. 水乡风景特征 
本工程中的园林设计借鉴了当地农村的水乡风景典型,像芦荡或鱼塘。但这种借鉴是用简约的几何形体来象征性地进行的。芦苇现在已长到预期的1.5米高度,它们同时成为一道"墙",为"苇庄"中的会议厅与其他更私密的区域之间提供了一定的分隔.

5. 本地技术与材料 
本工程的预算及当地工人的技术水平均有限,为此我们采用了由部分砌体承重墙及部分混凝土框架(比单用框架时的截面要小)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该体系的热工 性能好,能抗震七级,同时还允许一定的开洞,被广泛用于中国的经济型低层房屋中。由于本设计要求许多空间隔断,它特别适用于本工程。另外,我们还在本工程中复活了一些像砖花格墙那样价廉物美,但在近年来被打入冷宫的传统建造技术。

发表/获奖
期刊《A+》(比利时, 211卷, 2007), 《Detail》(德国, 中文版, 1/2006), 《建筑》(台湾, 122卷, 2008), 《建筑学报》(5/2005), 《时代建筑》(5/2004), 《Architecture Asia》(亚洲, 3/2009), 及图书 《Domus+78中国建筑师/设计师》(2006)

第六届远东建筑设计奖(台湾), 佳作奖, 2007年.

第一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 2005年

First Floor Plan
图纸 © Pu Miao
公园管理楼南立面,中部为作为南北视觉通道的小河。
照片 © Pu Miao
"苇庄”的主庭院
照片 © Pu Miao
“苇庄”会议厅室内,可见远处二层屋顶庭院。
照片 © Pu Miao
小河穿越“苇庄”的建筑,承重墙与混凝土框架的混合结构体系有利于降低造价。
照片 © Pu Miao
从“幽僻处”望“苇庄”
照片 © Pu Miao
“幽僻处”的主庭院
照片 © Pu Miao
从“幽僻处”北部向南望
照片 © Pu Miao
小河北端由一个涌泉终结。
照片 © Pu Miao

闵行生态园接待中心

 回到项目列表
位置
Dongchuan Road at Kunyang Road, 上海, 中国
年份
2004
客户
Shanghai Minhang United Development Co. Ltd.
团队
Pu Miao
配合工种
上海市园林设计院

以下出品方的其他项目 Pu Miao 

阳澄湖公园游客中心
昆山, 中国
阳澄湖公园景观建筑
昆山, 中国
朱亭堂
株洲, 中国
山地别墅
苏州, 中国
思常路茶室
昆山,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