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东部新城生态走廊(三期)
回到项目列表- 位置
- 宁波, 中国
- 年份
- 2016
- 团队
- Turenscape
概要
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引入梯田湿地景观解决场地高差,将原有的硬化河道进行曲化和生态化设计,并在水中植入树岛,将水流和营养流过程减慢,同时增加生物与水体的接触面,净化城市地表径流,并使河流的自净能力得以加强;在植被设计中,引入农业作物景观和一年生花卉轮作,将四季时令和农事活力引入城市,为都市带来变化和惊喜;栈道穿梭于丰富的乡土植被和田园景观之中,将人的活动浸入自然和充满乡愁的田园;以耐候钢为材料的风雨亭,漂浮于湿地和梯田之上,给自然为主题的生态廊道打上了当代城市生活与艺术的烙印。
1.场地现状与挑战
宁波市东部新城生态走廊(中山路—铁路)位于宁波市东部新城总体规划生态廊道南段,南北长1286米,东西最宽处434米,总占地面积为37.4公顷。建成区段为中山路至百丈东路之间,南北长470东西宽最宽处470米,共12.2公顷。位于北纬29°51′14″,东经121°37′14″。基地四周环绕城市规划道路,北侧以中山路为界,南侧以铁路为界,西侧为福庆路,东侧为规划道路。设计之初,基地及周边为农田斑块、村庄与工厂,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水体受生活及工业污染严重,河渠局部裁弯取直和硬化。乡镇企业留下的厂房、水泥铺装及堆料分布于场地之中,生活和工业垃圾填满河道,为典型的江南地区城乡结合部的棕地。
2.设计目标与策略
这是一个后工业景观的生态重建项目。作为宁波东部新城生态廊道的一部分,本项目的设计旨在构建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将景观作为系统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途径,修复水生态环境,净化水体,重建江南河流湿地,营造满足现代都市生活的城市公共绿地,定义城市新区风貌与特色,为建设中的城市带来活力和场所感,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在工程建设和后期维护中,都以节约为本。这也是委托方对该项目在生态性、社会性、文化性和经济性诸方面的诉求。
为满足上述四个方面的诉求,设计采用了一下几大策略:
2.1 保留、再用和再生:厂房、树木和水系
首先,对场地中的现状厂房予以保留及利用,保留场地记忆、历史脉络,利用厂房网架结构加以改造,与绿色种植相穿插,形成独特的景观空间和餐饮及休憩场所,使其成为整个项目的地标(这部分尚未建设);场地中的原有树木及水系均进行保留并结合到新的设计中。
2.2 基于水生态过程的地形设计:梯田、曲岸及岛屿
地形设计以改善水生态过程为主要目标,通过减缓水的流速,截留和净化水体,充分利用生物吸收水体中养分。整体廊道在原有河道基础上,去硬还生,进行曲化设计,并在水中设立多个岛屿,增加滨水生境的面积;利用城市道路与河面4米的高差,设计多级梯田,将城市地表暴雨径流经梯田截留和过滤后再排入河道。为强化公园的水生态净化功能,在场地西侧高处设计了一条引水渠,由北往南将上游河道的污染水体提升入引水渠,水渠蜿蜒穿梭在林中,将水分配到各个湿地梯田湿地单元之中进行过滤净化,排入河中。
2.3 多样化的植被:湿地、农作与树林
与上述地形设计相适应,植被设计主要分为三类:其一是湿地植被,水道两侧和水中广植低维护的水生和湿生植被;在临城市道路一侧,分布浓密的树林,以香樟、银杏、杜英等阔叶树为主的乔木林带,形成公园外围的绿色边界,同时,高大的乔木具有通透的视线,沟通城市街道与生态廊道之间的视觉联系。在湿地中分布的岛屿上,密植的水杉和水松树丛,构成生态廊道中间的绿色体块,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树根深入水体吸收水中营养,净化水质;在湿地与林带之间的梯田之上,轮作丰产的作物和花卉,诸如春季的油菜花,夏季的向日葵,秋季的硫华菊。它们将乡村田野的时令和节气带到城市中来,给久别农事的新一代城市居民一些乡愁,而给远离自然不暗农事的新生代们一些田园的信息,让千篇一律的城市带来惊喜与动感。
2.4 浸入式体验设施:栈道、亭台
连续的步行到和自行车道贯通南北,并与整体生态廊道相连接;一个跳空的栈道系统,连接城市并穿越于湿地、树丛和梯田之中,为侵入式体验提供各种机会;多个木平台嵌入湿地和梯田之上,也或与树丛相穿插,木平台常与风雨亭相组合,点缀与景观基底之上。风雨亭以耐候钢为材料,折叠而成,既是亭子,也是艺术装置,供人休憩、拍照、集会,成为生态廊道中的焦点和观景点,使朴素简洁的湿地和田园景观陡然精神起来。
3.建成效果:提供综合生态系统服务
宁波生态走廊三期(中山路-百丈东路)于2016年建成,其雨涝滞蓄、生态净化、韧性防洪等生态海绵的功能得以充分彰显;除了其作为市民日常休憩的好去处外,其季节性的田园景观和花季,为城市带来惊喜,深受市民欢迎,每当季节性的油菜花、向日葵或其它草花开放之际,这里便成为城市居民最受欢迎的休闲地,为城市带来无限活力。作为整体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获“浙江最美绿道”荣誉。